定位中...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咨询热线: 18907390038

    客服热线 18907390038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医疗事故 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概念及内容

    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概念及内容

    发布时间:2024/2/9 18:40:01 

    邵东律师事务所
    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概念及内容



    对于医疗过失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医疗过失,是指工程师及其他医务人员在诊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医疗活动过程中,在具体实施医疗行为时没有履行应尽的注意义务的行为,那么重大医疗过失呢,下面就由律霸网小编来介绍一下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概念及内容。


    一、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概念及内容


    医疗过失,是指工程师及其他医务人员在诊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医疗活动过程中,在具体实施医疗行为时没有履行应尽的注意义务,表现为未能预见并避免损害结果的发生,从而导致患者人身或财产利益受损。衡量医疗过失的标准是医师是否违反注意义务,在医疗行为上可以具体表现为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及医学技术操作规范、技术程序、处置原则等。


    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时,医疗机构必须在过失行为发生后的12小时以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1)医疗过失行为导致患者死亡或可能为二级以上医疗事故的。


    (2)医疗过失行为导致3名以上(含3人)患者人身损害后果的。


    (3)卫生部或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由于这些情况引发的医疗事故争议影响大,情况复杂、后果严重、处理难度高,因此,医学机构必须迅速地在12小时以内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便于卫生行政部门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妥善处理医疗事故争议。


    二、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法律规定


    第一条


    为防范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的发生,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医疗事故报告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


    第三条


    医疗机构发生或发现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后,应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


    (一)医疗机构名称;


    (二)当事医务人员的姓名、性别、科室、专业、职务和/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三)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国籍、就诊或入院时间、简要诊疗经过、目前状况;


    (四)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发生的时间、经过;


    (五)采取的医疗救治措施;


    (六)患方的要求;


    (七)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四条


    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导致3名以上患者死亡、10名以上患者出现人身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逐级报告至卫生部;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疗机构发生上述情形的,还应当同时逐级报告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报告的内容包括:


    (一)医疗机构名称;


    (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国籍、就诊或入院时间、简要诊疗经过、目前状况;


    (三)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发生的时间、经过。


    第五条


    医疗事故争议未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的,医疗机构应当自协商解决之日起7日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


    (一)双方当事人签定的协议书,载明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和医疗事故的原因、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定的医疗事故等级、医疗过失行为责任程度以及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等;


    (二)协议执行计划或执行情况;


    (三)医疗机构对当事医务人员的处理情况;


    (四)医疗机构整改措施;


    (五)对当事医务人员的行政处理建议;


    (六)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六条


    医疗事故争议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确定为医疗事故,双方当事人协商或卫生行政部门调解解决的,医疗机构应当在协商(调解)解决后7日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


    (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


    (二)双方当事人签定的协议书或行政调解书,载明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


    (三)双方当事人签定的或行政调解达成的协议执行计划或执行情况;


    (四)医疗机构对当事医务人员的处理情况;


    (五)医疗机构整改措施;


    (六)对当事医务人员的行政处理建议;


    (七)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七条


    医疗事故争议经人民法院调解或者判决解决的,医疗机构应当自收到生效的人民法院调解书或者判决书之日起7日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


    (一)人民法院的调解书或判决书;


    (二)人民法院调解书或判决书执行计划或者执行情况;


    (三)医疗机构对当事医务人员的处理情况;


    (四)医疗机构整改措施;


    (五)对当事医务人员的行政处理建议;


    (六)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上一年度本辖区内发生医疗事故的有关情况汇总,于3月31日前上报至卫生部(见附表〔略〕);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事故,也按附表要求汇总后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报的内容包括:


    (一)按医疗事故等级统计的医疗事故数量;


    (二)按医疗事故等级和解决途径(双方当事人协商、行政调解和民事诉讼)统计的医疗事故数量;


    (三)按医疗事故等级和医疗过失行为责任程度统计的医疗事故数量;


    (四)按医疗事故等级和首次鉴定、再次鉴定、中华医学会组织鉴定统计的医疗事故数量;


    (五)按医疗事故等级和医疗机构类别统计的医疗事故数量;


    (六)按医疗事故等级统计的医疗事故赔偿总金额,个案最高赔偿金额、最低赔偿金额;


    (七)按医疗事故等级和行政处理方式统计的对医疗机构的行政处理情况;


    (八)按医疗事故等级和行政处理方式统计的对医务人员的行政处理情况;


    (九)卫生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九条


    卫生行政部门违反《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本规定的,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处理,并予以通报。


    第十条


    医疗机构违反《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本规定的,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十六条的规定处理,并予以通报。


    第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规定确定本辖区医疗事故的报告内容、程序和时间。


    第十二条


    本规定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三、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认定


    1、医疗过失行为是指医务人员在医务活动中因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不是主观故意而是客观上有过失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行为。


    2、认定医疗行为是否有过失的关键在于医疗行为是否违反了有关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和是否存在主观故意。衡量医疗行为主体是否有过失,不能凭主观推断,而要靠认真、科学地判定。


    3、医疗过失行为可以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后果,无论这一损害后果的严重程度如何,都已经损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而这一损害是患者到医疗机构寻求治疗时由医疗机构附加给患者的。因此,医疗机构有责任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避免和防止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的损害。


    以上就是律霸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概念及内容的相关法律规定。如果现实生活中您或您的家人朋友们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直接找所在地人民法院或公安机关,或者在第一时间找律霸网律师在线图文咨询或电话咨询。如果您还有其他法律问题的也可以咨询律霸网相关律师。